近日,正在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好评不断,引起热议。电视剧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党员干部如何用好权?如何预防腐败发生?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为此,本报邀请四位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将反腐进行到底。
今天的反腐是人民反腐
——访著名作家二月河
问:近年来,许多以反腐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受到追捧,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答:一部作品要想成功抵达受众、受到广泛认可,不仅要符合大众需求,也要契合时代需要。十八大后,我国的反腐力度可谓史上罕见,“老虎苍蝇”一起打,产生了极强的“地震”效应。
观众对反腐剧、反腐小说的热捧,一方面是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比如说想了解办案程序的细节,还有腐败官员的堕落过程等;另一方面,是对腐败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反腐剧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官员腐败细节等进行了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在这种情况下,以反腐败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受到欢迎是一种必然,从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公众对于反腐败的热切期待。
问:您曾经说过“中国的反腐力度之大,几乎是史无前例”。和历史上相比,我国当前反腐有什么特点?
答:纵观中国历史,腐败每个时代都有,反腐倡廉也始终都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往往只是冲着一个阶层甚至某几个人在发力。而当前,我国的反腐工作则广泛动员了各领域、各阶层的人民群众、社会团体等,也真正做到了向所有腐败分子开战。
“全民参与”的反腐,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当政府和全体老百姓都参与反腐的时候,那就是反腐的人民战争。没有哪一个历史阶段,中央政府在反腐这个问题上下了如此大的力度和决心,而且如此依赖人民群众,如此动员全党力量。中央不断推出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定,这些都渗透到每一位党员的身心,进而也把反腐推向深入。
问:请您谈谈如何让官员“不想腐”?
答:让官员“不想腐”,让他们形成自律,是文化和教育起到的作用;而“不能腐”则是制度的作用,要让腐败分子知道,伸手必被捉,贪得狠了有法律制约。任何一方面欠缺,都可能产生腐败。
我认为,文化教育与文凭没有必然联系。岳飞的母亲可能没有读过书,但她却教育出了“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我们整个民族对道德品质的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从孩子们小时候就应该教育他们,不要占别人便宜,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同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法律、制度的制约,都要全方位配套,才能真正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用“四种形态”筑牢“防腐墙”
——访郑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周富强
问:如何防止党员干部一些不好的苗头变恶果,小事铸大错?
答: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对党员干部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也是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最好的方式。大量案例表明,党员干部不是从一开始就坠入严重违纪违法深渊的,用好了第二、三种形态,对轻微违纪的同志进行职务调整或给予轻处分,甚至对违纪性质更为严重的同志进行重大职务调整或给予重处分,目的并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恰恰是为了防止这些干部在错误的道路上滑得更远。
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谈话提醒,防止苗头变恶果,防止小事铸大错。
问:实践“四种形态”,是不是意味着反腐败要抓小放大、减缓收兵?
答:有的人感觉现在运用“四种形态”了,自己所在地区或部门已经办了几个大案要案,恐怕不会再办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不是松了,而是更严了,执纪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
从2017年第一季度立案情况看,市纪委立案16起、同比上升100%,涉及县处级干部12人,涉及科级干部4人。这充分说明,实践“四种形态”绝不是“放水”或“收兵”,恰恰相反,是纪法分开、纪严于法。
只有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讲纪律才会有人听,抓纪律才能有成效,才能促使违纪人员自觉“由四变三”“由三变二”“由二变一”,使多数同志因“一”而警醒,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问:实践“四种形态”,纪委的“担子”没那么重了?
答:有些人以为提出“四种形态”之后,纪委的工作量没那么大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过去纪委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后三种形态特别是第四种形态,对第一种形态运用得很少;而现在,只要有问题线索都要处置,大量的问题要通过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解决。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接受信访举报2001件、同比增加20%,大部分举报问题要靠第一种形态处理。
纪检机关在实践第一种形态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谈话函询作用,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小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批评早纠正。对倾向性问题要早打招呼,防患于未然;对潜在性问题要谈谈心,提个醒;对萌芽式问题要谈话批评,让其注意;对苗头性问题要诫勉谈话,令其改正;对笼统性问题则要函询警示,使其受到教育,行有所止。
现实中的反贪故事一样精彩
——访省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二处副处长王歌琳
问:电视剧中情节和现实一样吗?
答:随着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不少人问我:现实中你们如何办案的?和电视剧里的一样吗?作为一名在反贪侦查一线工作二十多年的检察官,我的感受是,现实中的很多贪污贿赂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更隐蔽,对抗调查方法更多样,案件侦破难度也更大。可以说,现实中的反贪故事和电视剧一样精彩!就拿我侦办过的一个处级干部案件来说。案发前,该名涉案对象形象非常“阳光”,领导和同事们都认为他能力强,素质高,作风正派。初步调查后,他的家庭财产和经济往来也没有明显异常。我们也仅仅发现了他与一名年轻单身女性的关系暧昧。随着调查的深入进行,我们发现了他利用多张假身份证办理巨额银行存款、保险理财,还购买有多套房产。依法搜查时,他所在单位派来见证搜查活动的同志,看着摆满一地的票证钱物,非常震惊地说,真想不到他能有这么多的财产。
问:贪污贿赂犯罪有什么新特点?
答:反贪办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博弈。当前贪污贿赂犯罪出现了日益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等特点,给查办案件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我在办案中发现,腐败分子不但贪婪,往往都心存侥幸,企图通过种种手段对抗调查、掩饰犯罪。我们在调查一个县委书记涉嫌受贿案时,面对侦查人员的讯问,他很自信地拿出多年来主动向纪委上交钱款的凭据,总金额达2000多万元,以为能够蒙混过关。当侦查员出示他利用假身份证隐藏6000余万元巨额财产的铁证时,他用谎言编织出来的自信轰然倒塌。
问:您对反腐倡廉工作有什么建议?
答:制度是反腐的治本之策。作为一名反贪办案人员,在案件办成后,不仅有成功的喜悦,很多时候也有痛惜的思考。不少涉案官员,学历高、能力强,一开始都能够勤奋工作,廉洁奉公,是组织和群众认可的“好干部”。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最终身败名裂,成为“阶下囚”?我们认为,除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错位这一自身原因外,权力缺乏监督,制度约束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完善制度要从细节抓起,我在办案实践中就感到,国家有必要制定法律法规,加大对大额现金存取的监管力度,提高犯罪分子权钱交易暴露的风险,不给犯罪分子藏钱、洗钱留有可乘之机。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田宪臣
问:当前为什么要整饬党风、严惩腐败?
答:腐败是社会毒瘤,是社会健康肌体的“寄生虫”,污染党风、政风、民风,危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对反腐进展持续关注。反腐电视剧的热播彰显着人民群众对加强党的建设,遏制腐败蔓延的殷切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不治理腐败就会亡党亡国”的战略高度,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向腐败宣战,取得很大成效。打虎拍蝇、海外猎狐等反腐成果,反映出了我党的反腐决心和严惩力度。
问:如何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环境?
答:人民群众是反腐败斗争的力量源泉,反腐败最终还是要靠人民的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把权力关进笼子的一个重要作用力。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真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取得反腐败斗争新胜利。
问:应如何加大反腐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取得重大成果,但腐败仍有苗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坚持“反腐永远在路上”,把反腐的旗帜举得更高,把管党治党的各项举措作出实效。要从严落实相关制度法规,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力量,全面强化党内监督,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目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
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无禁区”、“反腐无上限”、“反腐无死角”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些都充分表明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才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