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平顶山市机关党建网!今天是:

无障碍阅读 | 网站支持IPv6协议
大山一样的情怀

     汝州市大峪镇大泉村山多坡陡,土地贫瘠,十年九旱。

    2012年春,平顶山市安监局干部张现会来到大泉村任“第一书记”。面对艰苦和贫困,他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把群众装在心里,将担子放在肩上,用真情温暖群众,用实干让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一、“第一书记”的牵挂

    心里装着群众,点点滴滴都是牵挂。

    1.一张照片

    对张现会来说,大泉村就像他的故乡宝丰县观音堂林站的滴水崖村一样,在那儿,他仿佛每天都能从一个深呼吸中闻到家乡泥土的气息。

大泉村的一草一木,让他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邢坪村民组位于大泉村的北部,地势高,村上住着47户、176口人,乡亲们家家门前的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出行难啊!

    为了让乡亲们走上水泥路,张现会和村组干部一起想办法、筹资金。去年10月,他们终于从汝州市移民局争取到了近10万元的项目资金。去年11月6日,邢坪村的“户户通”工程正式开工。

    一天,张现会和乡亲们一起修路,68岁的梁爱与他肩并肩一起干活,她不停地铲土、抬水泥……老人吃苦能干,淳朴憨厚,让张现会的心里充满了尊敬和感动。

    中午收工时,张现会突然产生了给梁爱拍照片的冲动。他拉着老人的手,来到她家大门前:镜头里,老人上穿一件红色的棉背心,下穿一条沾着泥巴的黑裤子,脚上是一双绣花方口布鞋,脸上带着笑……张现会按下了快门。

    几个月过去了,张现会一直惦记着给老人送照片的事儿。

    今年5月,张现会兴冲冲地来到了邢坪村,在老人家的大门前喊了许久,开门的是老人的儿子孔延伟。

    “俺婶哩?照片洗好了,我想让她看看中不中。”

     接过照片的孔延伟突然哭出声来:“仨月前,俺娘突发脑梗死去世了。”他手捧照片,泣不成声:“张书记,俺是农村人,不会照相,也没有给俺娘照过相,俺娘说走就走了,没有想到您给俺娘照了一张……”张现会陪着落泪了,深山沟里的群众照一张相片是多么的不易!

    一张普通的照片,为老人的家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也让张现会收获了无限的感动,这是“第一书记”和山沟里的群众一次情感的碰撞。

    2.一双棉袜子

   大过年的谁会送一双袜子做礼物,说出来不怕人笑话?

为了活跃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去年春节前,张现会组织村上的40多名留守妇女成立了大泉村的第一支腰鼓队。

村民秦学听的女儿秦弋鸽13岁,活泼可爱,爱好舞蹈。一次,秦学听去排

练现场接女儿,远远看见张现会在指挥排练。

    “一个大男人在女人堆里跑前跑后,看着很好笑。”当时,秦学听对张现会的印象怪怪的。接触的时间长了,他知道张现会为了村上的腰鼓队没少跑腿:没有表演服,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联系赞助商家;没有教练,他到处请专业老师来指导;为了给队员们鼓劲儿,他联系车辆带着腰鼓队到邻村学习交流;他还自掏腰包,为队员们做中午饭……

    “老张伯脾气可好了,对俺可亲了,一见面就问我们吃饭了没有,还掏钱给我们买面包;有时,俺回家把他的电动车骑走了,他就步行回去……”提起张现会,秦弋鸽别提多开心了。

     一起排练的一个多月里,张现会和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灯节期间,大泉村的腰鼓队要参加汝州市组织的民间艺术汇演,农历正月初三,张现会就急着回大泉村。大过年的,不能空着手回去,给大家带点什么呢?

他和爱人王婉茹商量后,来到一家针织批发市场,经过一番精心挑选,为队员们买了50双提花棉袜。

其实,张现会很想买一点像样的礼物给大家,可是手头紧,没有太多的钱,只好为每人买一双3元钱的袜子。一双袜子虽然不值多少钱,却是“第一书记”心中的牵挂。穿上袜子,没有人认为这份礼物很轻,大家觉得这份情意很重。

    3.一碗鸡蛋茶

    大泉村黄家沟组村民张相仁和杨景两家的恩怨已经结了40年。不是这家剐了那家的树皮,就是那家掰了这家的玉米;不是那家去上访,就是这家去告状……

张现会驻村后,两家因为砌石堰又一次发生争执,闹得不可开交。一家说越界了,一家说没越界,杨家白天垒,张家夜里扒。没办法,杨景干脆弄个床板睡在了堰上。

    为了彻底解决两家的矛盾,张现会顶着烈日,四天四进黄家沟。他的嗓子喊哑了,鞋也磨破了。在他和村组干部的努力下,两家重新丈量了边界,栽下了界石。

    两家握手言和的当天晚上,张现会和组长秦举再次来到黄家沟。在杨景家,她用家里仅有的3个鸡蛋烧了一碗鸡蛋茶:“张书记,你把这碗茶喝了,这是我的心意。”张现会说:“婶,调解你们的纠纷是我应该做的,攒个鸡蛋不容易,你的日子也很苦,我不能喝。”

    杨景不依不饶,非让他喝下去。没办法,张现会只好说:“我和举哥一起来的,要喝俺俩一起喝,我不能一个人喝。”

    4.一顿团圆饭

     古老的黄涧河蜿蜒曲折,日夜东流。河两岸分布着大泉村12个自然村:石板河、黄家沟、岭根、火石沟……看到这名字,你就可以想见这儿的山有多高、坡有多陡。由于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随着张现会的到来,大泉村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今年8月,大泉村第一家小饭馆开张——大泉饭店。饭馆开张的第二天晚上,张现会想请大泉村大泉东组14位60岁以上的老人吃顿饭。一听说要下馆子,村上的孩子们也来凑热闹。20多人将两张桌子挤得满满当当,孩子们有的站着,有的挤在老人怀里。第一次进家门口的饭店,第一次吃到了羊肉串、大盘鸡,老人、孩子们高兴坏了。看着大家的开心劲儿,张现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结账时,两桌饭花了他300多元。张现会说:“能让大叔大婶们吃这顿团圆饭,花多少钱都值得。”

     张现会每月只有2700多元的工资,驻村后,单位每月发给他700元的驻村补助。每当看见那些身穿补丁衣服的大叔大婶们,他的心里总会泛起一阵酸楚。他说:“我不敢看见身边的老人现在还穿着补丁衣服,和乡亲们相比,我的日子好多了。”驻村以来,他先后为张钢圈、王玉等26名贫困群众买衣服,为李兴、范文正等83位老人买了毛巾、汗衫。

    “如果我每天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我每天能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乡亲,那么在驻村的日子里,我愿天天这样做下去……”张现会说。

    二、“第一书记”讨说法

    捧出一颗心,就能和群众心贴心。

    1.出庭作证

    去年9月,大泉村大泉东组村民崔丰国在洛阳龙门镇南刘村施工拆房时,房屋的圈梁突然倒塌,崔丰国被砸倒在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为讨说法,亲戚、律师去了洛阳。在事发地点,房主和崔丰国的家属争执不下,差一点动手打起来。

    刚刚从平顶山赶到大泉村的张现会得知情况后,立刻和组长范赖孩、村民范新正,找了一辆面包车,冒着高温,赶往洛阳。

面对房主的不满,张现会有理有据地和对方沟通。当对方知道张现会不是本村干部,是驻村“第一书记”时,压住了怒气,语气缓和了下来。

    “谁也不想出事儿,事情既然出来了,咱就好好说。俺是从汝州来的,你们是当地人,强龙不压地头蛇,不要瞪着眼、绷着脸,大声吆喝,乱喊乱叫的。即使你们不把我们当客人,也不要把我们当仇人。丰国今年才47岁,家住大山沟,上有老下有小,很困难。一个劳力就这样活活被砸死,家里的顶梁柱垮了,今后谁来出力挣钱?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想想他家的不容易,你们慷慨一点,把应该承担的责任担起来,把应该支付的赔偿拿出来……”张现会真诚地说。

    张现会的话触动了对方,南刘村主任李进卿握住张现会的手说:“按道理,这就不是你管的事儿,你是驻村的,又不是本村的,你管这个闲事图啥哩?为了群众的利益,你来到了洛阳,你是一个书记,我是一个村主任,有你这样为群众着想的村干部,我真心佩服你,你只要一手托两家,咱双方的事情就好说。”

     在张现会的努力下,房主由强硬到礼让,赔偿额由5万元提高到当地同类事故赔偿的最高额9万元,最后又提高到13万元。

当对方将赔偿款悉数支付后,又安排车辆,把崔丰国的一家老小送上洛阳返回汝州的高速公路。

    分手时,李进卿和房主握着张现会的手深情地说:“这个事儿需要我们配合的话,你只管打电话过来,我们一起商量,一起解决,我们一定配合。需要到汝州,我们去汝州,需要到洛阳,你们来洛阳。”

崔丰国是汝州市临汝镇包工头霍刚栓的雇工,崔丰国跟霍刚栓拆房的时候,霍刚栓事先与房东签订了相关的拆房协议。

    崔丰国被砸身亡后,霍刚栓不管不问。

    今年5月,为了保护受害人家属的合法权益,张现会带着崔丰国的妻子王巧来到汝州市人民法院,一纸诉状把霍刚栓告上法庭。之后,他又帮着找律师,陪王巧打官司。

    庭审过程中,张现会作为王巧的代理人,当庭质证,陈述了他在洛阳处理崔丰国死亡事故的前前后后。

    看到有人敢替王巧说话,在法院的走廊里,霍刚栓的亲朋把张现会团团围住,进行侮辱、谩骂。张现会面无惧色、理直气壮地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儿是法院,不是大杂院,我们是来说事的,不是来打架的。崔丰国跟着你干活被活活砸死,你们不但没有一点同情心,还看他家人软弱可欺,不管不问还赖账,你们的良心在哪里?”看到张现会不屈不挠,对方只好草草收兵。

    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张现会说:“我是‘第一书记’,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我不站出来谁站出来?”

    2.巧要伐树款

    今年8月的一天,张现会在去大泉村石板河组的路上,遇到了村民孔珍。一见到张现会,孔珍就哭着说:“张书记,俺老伴儿去世得早,他活着的时候在俺家承包的荒山上栽的一棵杨树,现在被杨树增砍掉了。”

    杨树增今年80多岁,孔珍今年60多岁,两人都是石板河组村民。杨树增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因为搬家,现在住到了大峪镇雷泉村的焦沟组。

    为了解开这个疙瘩,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张现会握着孔珍的手说:“婶,你放心,我来解决这个事儿。”

    对张现会来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再小都是工作,再小都要解决。

    8月持续高温,酷暑难耐。张现会和大峪乡司法所所长彦金于、副所长李海银,沿着崎岖的山路,一人骑一辆电动车,艰难地穿梭于焦沟和石板河的山间小路上。连续4天,他们走访了13位村民,了解栽树、砍树的情况。

    在掌握了相关材料后,张现会和李海银胸有成竹地走进了杨树增家。

一进门,张现会就握着杨树增的手,亲热地喊道:“老杨叔,你好!我是来咱大泉驻村的,一直没有和你见过面,没有和你说过话,我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请你多包涵。”

    看着眼前的人很朴实、很真诚,杨树增老人连连说:“我也不认识你,有啥事你说吧。”

    张现会开门见山:“老杨叔,孔珍婶家种的树已经35年了,你们两家的地边挨着地边,这棵树由于时间很长,你们砍树的时候不小心错伐了,错了就从错处来,好说好商量。”

    张现会接着说:“树是孔珍婶家栽的,从你家出具的田间树木所有证来看,是她家把树栽到了你家的地里边,是不是这样的?”

    杨树增很肯定:“是这样的,是她家把树栽到了俺家的地里。”

张现会趁热打铁:“老杨叔,你是老兵,我是新兵,你参加过抗美援朝,是功臣,我才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我应该向你学习,你是一个老军人,老军人咱就要有老军人的觉悟,请你高抬贵手让一步。树是她家栽的,是咱家砍的,栽的时候由于地界不清,她栽在那里也没有栽错,现在咱把树伐了,也没有伐错。你们两家都住在一个组,还是邻居,远亲没有近邻好,为了不伤和气,请老叔把砍树卖来的2300元钱拿出来,一家一半,咱平均分了,你看行不行?”

    通情达理的杨树增看到张现会说得这么实在,这么中肯,赶紧和老伴儿到屋里商量起来,不一会儿就拿出了一块红布,只见红布上结结实实地缠着线,里边严严实实地包着2300元卖树的钱,老人只怕钱弄丢了。

    把钱取出来的时候,杨树增心疼地说:“这么热的天,你们来回跑着也真不容易,你看我也很艰难,一身的病,干脆这样吧,给他家1100元,给俺家1200元,树是在俺的地里长大的,俺就多要100元。”

    听着老人的话,张现会和在场的李海银心里热乎乎的,没有想到老人这么开明,这么通情达理。

    第二天,孔珍、杨树增的儿子在大峪镇司法所的调解下,分别拿到了1100元、1200元的卖树款,签字生效。

    为了不留后遗症,在司法所的建议下,根据两家出具的林权证和田间树木所有证,张现会和李海银又来到了两家的荒山承包地,把两家的地界重新进行了勘定。

    3.调解交通事故

    大泉村的范明明骑摩托车被人撞倒后,住院一个多月,肇事方不管不问。为了替村民讨回公道,张现会多次找到对方要求赔偿。最后在他的努力下,调解拿回了7000元的赔偿款,当事人很感激,要请张现会吃饭,张现会说:“搁不住,这是我应该做的。钱要回得不多,不能再花冤枉钱。”

   “只要捧出一颗心,就能和群众心贴心。在乡亲们有困难的时候,伸出自己一双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乡亲们,我的心里很欣慰。”张现会坦诚地说。

    三、“第一书记”的“好伙计”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下多少真情。

    1.一双千层底

去年麦天,张现会悄悄地加入到了割麦的群众中,割了这块到那块,看着他不停地干,不认识他的人,以为他是来割麦挣钱的。

当得知他是驻村“第一书记”时,大家纷纷伸出了大拇指:“这回组织上真是给咱派来了一个好干部。”

    看着眼前的“第一书记”黑黑的脸庞,个子不高,敦敦实实,脚上穿着一双胶底绿球鞋,割麦热得汗流浃背,热心的村民秦改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家后,她取出压箱底的条绒布料,忙活了一个星期,专门给张现会赶做了一双千层底布鞋。

    这双布鞋伴随着张现会踏遍了大泉村的山山岭岭、角角落落。穿着它,割麦、扬场、锄地、修路、挑大粪、建沼气……

“穿着千层底,走起路来脚下踏实,干起活来浑身是劲儿。”张现会动情地说。

    2.一辆电动车

到大泉驻村时,市安监局为张现会配了一辆“专车”——电动车,希望张现会能够多接地气,与群众打成一片,干好驻村工作。

    张现会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和领导的重托,一年多来,这辆电动车成了他的好伙伴儿,骑着它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轮圈上总是沾着厚厚的泥巴。

    大泉村有12个村民组,1300多口人。村民居住分散,村与村之间最近的有1.5公里的山路,最远的达8公里。风里来雨里去,这辆电动车伴随着他东奔西跑,驻村16个月以来,他和大家一起在村里的时间就有430天,累计行程2000多公里。

    3.一个绿挎包

    2005年10月,张现会告别了16年的军营生活,转业到平顶山市安监局工作。

    在部队服役时用过的绿挎包他珍藏多年,这次驻村,他又将绿挎包重新背在了肩上,带到了村里。

    从部队到地方,他的工作环境变了,但和人民群众亲如一家的光荣传统却一直没有丢。

    他的绿挎包里经常装着一支笔和一本村情日记。走到哪里,绿挎包就带到哪里。厚厚的3本村情日记里,有他记录的村民家庭情况,有他记录的贫困户帮助对象,有他驻村的心得体会,也有他驻村的苦恼和欢乐:《“第一书记”的身份》《真情伴着泥和土》《把情给了谁》……记者仔细阅读他写的93篇驻村日记,字里行间凝聚着他对大泉村的挚爱,一言一语饱含着他对群众的真挚感情。

    4.一套农具

    在张现会住的院子里,房檐下经常放着镰刀、锄头和铁锹。

    “手里握着镰,脸上淌着汗。这家到那家,忙个不停闲。抢收又抢种,领着大家干。有了张书记,我们干得欢。”今年麦收时节,记者来到了大泉村王家门组的麦田里。几个群众一见记者就围了过来,村民王天祥拿出一张纸激动地说:“来来,你看看,这是俺自己编出来的顺口溜,这几天一直装在口袋里,你看中不中。”

    不远处,一个敦实的中年汉子,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一双布鞋,正低着头弯着腰,挥镰割麦,他就是顺口溜里帮大家割麦的张现会。

“手里不拿起锄头怎么能知道乡亲们的辛苦,脚上不沾泥土怎么能为乡亲们付出?我多一点辛苦,群众就会多一点幸福;我多一点付出,群众就会多一点收入。”张现会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6月12日傍晚,张现会从地里割麦回到住处,正准备吃晚饭,忽然接到了村民王建的电话:“张书记,下狮子组杨聚水家只有两个人在打麦,聚水媳妇身体有病,干不动,你能不能找人来帮一帮?”

    “好,我知道了。”张现会一边说一边想,找谁呢,都在忙,谁也顾不上谁,只能自己去了。

    晚7点30分,张现会匆匆赶到杨聚水家的麦场,二话不说就投入了战斗。忙到晚上10点多,聚水媳妇回家煮了3碗荷包蛋,碗里放了家产的蜂蜜,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早已饿了的张现会一口气将一碗荷包蛋气吃个精光。

“老张,看你很累,你说还干不干了?”喝完鸡蛋茶,杨聚水说。

    张现会风趣地说:“鸡蛋茶都喝了,不打你会愿意?”就这样,他们一鼓作气,一下子干到凌晨1点。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战,小山似的4亩3分地麦子,被3个人消灭得干干净净。

    农村有一句俗话:蜜蜡不送人。为了表示感谢,杨聚水多次找到张现会,非要让张现会到他家买蜂蜜。他告诉张现会:“我不是送给你的,是卖给你的。”原来,杨聚水是想让张现会象征性掏点儿钱,好多送给他些蜂蜜。

今年70多岁的邢坪组村民席爱芳提起张现会,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他会是驻村干部。”

    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席爱芳在玉米地里锄草时,一个骑着电动车的中年人走过来,要帮她锄地,这让她很吃惊。她不解地问:“你锄地要钱不要?”张现会说:“不要钱。”

    席爱芳不相信:“要钱你就走,不要钱你就锄吧。”张现会接过锄头就干了起来。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半人深的玉米地就像个大蒸笼,他低着头,弯着腰,汗流浃背,湿透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

玉米叶哗哗作响,在张现会的胳膊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边锄地一边了解老人家里的情况,一直锄到天黑才离开。

    席爱芳一直纳闷儿,这个说自己是平顶山的人为什么会给她锄地?后来,她到村委会办事,才从别人嘴里得知那天帮他干活的人原来就是驻村的张书记。

驻村至今,张现会和乡亲们一起割麦、装麦28家,打麦、跺草垛14家,锄地7家,掰玉米6家,盖房子3家,建沼气27家,挑大粪7家,栽红薯5家……

记者问:“你经常这样干苦不苦、累不累?”

    张现会坦然地回答:“想帮群众,干就不觉得苦,想办一件有意义的事,干就不觉得累。”

    许多和他一批驻村的“第一书记”问他取得群众信任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感情是干出来的,信任是干出来的。只有实实在在干,才能缩短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怕下水,老是浮在面上,群众咋能信任你、拥护你?”

    四、“第一书记”带来的感动

    为群众干得越多,自己心里就越踏实。

    1.杀出“程咬金”

    9月12日,平顶山市残联将5辆爱心轮椅送到了大泉村,5位残疾老人终于坐上了崭新的轮椅。

    在捐赠现场,张现会忙前忙后,一会儿帮着老人填表,一会儿帮着调试轮椅。68岁的王云仙坐上新轮椅后,拉着张现会的手流着眼泪说:“以后,孩子们能推着我出去转转,和邻居说说话,到地里看看庄稼,俺这心里可高兴了。”

86岁的李凤英因患偏瘫一直卧床不起,坐在轮椅上的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干枯的双手咋也擦不干眼中的泪水。

     正当记者忙着采访时,突然,一位身穿白衬衣的中年男子闯入了记者的镜头。只见他掏出2000元现金硬塞给张现会:“你是一个外来户,又不是本地人,你的心里却装着我们大泉村的群众,我是大泉村人,该给家乡的群众做点啥。请你把这点钱收下,好为村里办事用……”

    原本要采访残联领导和张现会,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这让在场的摄影、录像记者措手不及,只得将镜头对准了他。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孟全正,15年前到郑州打工,靠着自己的辛苦打拼才有些积蓄。几天前,他回到了村上,从村民口中知道了张现会一年多来为村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深深地被张现会的精神所感动。他也想为大泉村的乡亲们做一点事情,为“第一书记”分担些困难……

    “今天我才知道了父母官的真正意义!不计得失,不图名利,一心一意为大家。”看着面前真诚憨厚的张现会,孟全正说出了心里话。

    2.暗访大泉村村民

    汝州市下岗职工孙建铭从媒体上了解到张现会驻村的事迹后,9月16日,他骑摩托车来到大泉村,沿途走访了26位村民。所见所闻让孙建铭夜不能寐。

    9月17日一大早,他将连夜写出的长达6页的走访经历《“第一书记”张现会》交到了记者手中:

近3个月来,我不断从《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看到报道汝州市大泉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现会的感人事迹,深受感动。感动之余,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带着这个想法,我很想去大泉村实地看一看、听一听。

    9月16日,我从《平顶山日报》上看到了张现会为大泉村出行不便的老人争取了5辆轮椅……按捺不住自己起伏的心情,决定立刻就去大泉村。

下午2点,我骑摩托车从汝州市区出发,经过50分钟的骑行,来到了革命老区大峪镇大泉村。

    刚进村口,就看见一个50岁左右的大姐正在浇菜,我上去开门见山地问:“大姐,你们村张现会书记,在这里干得好不好?”大姐爽快地说:“好,真的好,刚才看见张书记啦,他说去客车上接样东西。”这时,一个农妇凑过来问:“你是干啥的?”我说:“我是汝瓷厂的一名普通下岗职工,看了报道,看是不是真的。”农妇说:“张书记为大泉村解决了吃水问题,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帮助农民建沼气池,用上了沼气做饭,再也不用烧柴了,是真的。”

    我和张书记从不认识,更不知道其长相如何,因此不怕在村中碰见他。于是,我就推着摩托车步行,沿着崎岖的山路向西,又碰到了一对50多岁、下地干活的农村夫妇,我赶忙上去搭话:“大姐,张现会你认识不?”“咋不认识,俺们这里的人都认识,这人不论穿得好坏,和谁都很亲近,没有一点架子。”

“他在这里平时都干点啥?”“成天看见他忙,谁家没人干活缺劳力,他就到谁家去,下地帮助割麦、掰玉米,谁家有困难了,他都会伸手帮助。”

…………

    我找到了大山深处的张英仁家,见到了刚从地里回来的张英仁的妻子。等我将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张英仁的妻子泪流满面:“张书记这次真帮了大忙,跑前跑后,帮俺家用上沼气,孩儿他爸这次有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张书记又给俺家送来了500元钱,好人呀!”

    就这样,我见一个问一个,共走访了大泉村的9个自然村,见到了26位村民,没有一个不赞扬张现会的……

    通过这次走访,我确信媒体报道张现会的事迹是真的。

张现会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在变化万千的经济社会中,能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值得每一个共产党的干部去尊敬。

心中装满激动和尊敬,傍晚时分,我找到了张现会的“家”。刚好看见张现会送陈福元老人出门。初看其人,个子不高,脸微黑,很普通。我快步上前大声地说:“你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

   临别,孙建铭掏出相机,激动地拉着张现会来到大门口,他想和张现会合影留念,就在张现会住的小院门前,孙建铭请村民王俊霞为他们连拍了3张照片。

    3.大泉唱大戏

    多少年来,这是在大泉村演出的第一场大戏。

    5月24日上午,大泉村公路边的小树林里,锣鼓喧天,河南省实验豫剧团正在这里演出《包青天》。村上男女老幼几百口人看得如痴如醉。

    大泉村交通不便,十分闭塞。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几乎没有文化生活。老人们说,40年了,村里没有演过一场戏。

    去年秋天,张现会认识了到大泉村推销太阳能的李向前。几句闲聊之后,张现会说:“李经理,你是商人,能不能出钱请剧团来给乡亲们唱一场戏?”李向前当时没有答复,却把这事放在了心里。

    之后,两人又接触了几次,唱戏这事儿也都没再提起。李向前借着跑业务跟着张现会走遍了大泉村的11个自然村,耳闻目睹了大山里村民生活的艰辛。张现会告诉他:“李经理,我很欢迎你来。不管你想去哪个村我都陪你,可说句实话,太阳能这东西,我们这几个村子没一个人会买的。”听到这句话,李向前暗觉好笑,心里却对张现会的实诚更添了几分敬佩。

    由于缺水,几个月下来,李向前还真没有卖出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可是却了解了张现会这个人。

    5月23日上午,张现会突然接到李向前的电话:“省剧团要来,你让村里准备一下。”直到李向前领着省实验豫剧团来到大泉村,乡亲们才相信这是真的。

李向前坦诚地告诉记者,请剧团来唱戏不是为了商业宣传,只是被张现会这个“第一书记”感动了,想为老区的乡亲们做点儿事。

    4.白跑腿司机

    张现会默默无闻地付出,感动着大泉村的老老少少。

村民范运峰被他的精神感动,成了他的好朋友,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成了他的兼职司机。范运峰有一辆破旧的昌河面包车,经常拉着村民去煤矿上班,很少有时间在家。

   “看着他吃苦卖力地给俺大泉村群众办事情,起五更打黄昏、跑资金、跑项目,有时候急着走却没有车,眼看着要耽误事,我就说,你有事就喊我,我不去上班也给你跑。”说起和张现会的交情,范运峰的话语中满是敬佩。

    “去汝州市参加腰鼓比赛,找不来车,我拉着队员们去了;组织秧歌队排练的时候,天很热,我开着车去30多里远的瓜园买西瓜;给村里跑修路的项目,他找的人在汝州市区,人家让快点去办手续,我就开上车往城里跑……”范运峰说,“一年多来,跑了多少趟,我也记不清了,没有一点报酬,都是白跑腿,我拉着工友们上班一趟还挣200多元。”

    张现会说:“不管到哪里办事,不管跑多少回,我都没有给运峰哥加过油,他也从来没有问我要过一分钱。”

    范运峰说:“他无私地为群众,我无私为他。我不要他的钱,他也没有钱。”

来大泉驻村,张现会和所有“第一书记”一样,是带着市委“夯实基层基础,带领群众致富”的任务下来的。市委组织部从市直机关选派“精兵强将”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他们增长见识、锤炼党性、磨砺作风,夯实打牢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张现会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哪儿?关键在党,关键在党支部,关键在党支部书记。村上的党员、干部都在看着他这个“第一书记”哩。

    肩负组织的重托,岂容丝毫懈怠?

    如今,张现会与村干部一起正与当地农业部门共同规划大泉村的基本口粮农田水利灌溉项目,解决村民吃水难、行路难、灌溉难等问题。

让张现会高兴的是,大泉村已经动起来了。驻村时间很快就将过去,他感叹时间太短不够用,一天一天过得真快。他说:“人生这样的机遇珍贵,我得抓紧时间,多干实事,为群众干得越多,自己心里就越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