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下派科级干部到小区兼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机制,发挥科级干部引领示范、汇聚资源作用,力图破解党建难题,补齐治理短板,化解基层矛盾,密切干群关系,打通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近年来,台江区各级基层党组织经受住了防风防汛等大战大考,交出了合格答卷,但“压力测试”中也暴露出社区治理的一些短板。比如,部分社区干部力量不足、方向把握不准、群众需求不清、资源利用不充分、党员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一些社区治理工作脱离群众实际需求,出现“真空地带”。
为破解这些难题,台江区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结合“万名干部下基层”行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下派科级干部到小区兼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机制,推动补齐治理短板,化解基层矛盾,密切干群关系,打通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力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选派,延伸党建工作触角
严格人选标准。区委组织部牵头,综合考虑年龄、专业、经历等因素,选派459名区直、街道科级干部(含国企中层)和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担任小区网格党支部“第一书记”,选派前逐一谈心谈话,统一思想,掌握干部心理动态,确保“第一书记”选得优、下得去。统筹调派使用。统筹安排、科学调配,按照同一单位集中安排,便于组团成建制工作的原则进行调度,定期对“第一书记”履职情况进行跟踪回访,了解掌握工作现实表现情况,动态调整了2批次共76人次,提高人岗相适度。因地制宜选派。一般由熟悉社区、小区情况的街道科级干部包干情况较为复杂的小区,干部人数较多的区直单位包干规模大的小区,综合考量选派干部职业优势。如,由市场监管局科级干部分别担任无物业小区密集、市场混杂、人流量大的红庆里片区6个小区的“第一书记”。
(二)聚合力量,增强基层治理成效
充实网格力量。集合“一长九员”力量,由小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将社区网格员、物业管理、楼栋长、志愿者及公安、卫健、城管、市场监管、税务等力量纳入网格化管理,推动化解基层矛盾和难点堵点,分类解决各层级问题,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畅通诉求渠道。组建小区网格微信群,“第一书记”进群亮相,线上答疑解惑、线下交流分享,通过搭建“易说事”——“五事工作法”线上平台、设置居民意见箱、梯位邻里吐槽板、小区意见征集栏、微信群、居民留声机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梳理反映和协调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畅通居民表达诉求渠道。抓好创新治理。升级推广“易说事”微信小程序,将“五事工作法”搬到线上,聚焦拓宽群众“说事”渠道、即时处理可由社区办理的实事小事,并通过社区干部和小区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区居民微信群中定期推送提高知晓率和使用率,成为台江居民都爱用、好用的称手工具,目前已解决各类居民诉求1400余条,办结率100%。
(三)创新机制,激发居民自治活力
健全联动机制。建立社区、派出单位、街道、组织部门“四方联动”机制,适时开展联合会商,合力攻克重点难点问题。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成立由社区“第一书记”、小区“第一书记”、社区党组织书记、街道包社区领导组成的“社区书记团”,以组团作战方式,汇聚社会各方资源,促进“第一书记”履职践诺、聚干群力、解百姓忧,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治出真绩、理出实效。精准对接需求。建立“一册三清单”服务制度,编制社区党员、志愿者、社会团体、热心群众等队伍名册,双向建立居民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匹配需求和资源建立项目清单,选取群众关切事项牵头领办落实,引导居民群众参与小区管理服务,推动分类解决各层级问题。深化小区治理。创新开展小区“第一书记”领办“五小”服务,以开设“小课堂”、搭建“小载体”、提供“小便利”、化解“小矛盾”、点亮“小心愿”等服务为载体,深化小区“第一书记”引领示范、汇聚资源作用,牵头带领群众在老旧小区改造、邻里矛盾化解、小区环境治理等领域办理实事共计381件,
(四)选树典型,强化干部激励保障
推进教育培训。全面落实“第一书记”业务培训,选派“第一书记”参加区一级干部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将培训框架延伸到广东、上海等改革先行、工作先进地区,以“高校培训+跟岗学习”的形式,扩宽工作视野,提升综合履职能力。培育宣传典型。在“台江组工在线”、“一线台江”等微信公众号开辟“第一书记”“三争三领”“请回答,第一书记”专栏,定期推送小区“第一书记”工作实录,已累计推送40余期典型事例,搭建亮晒比学舞台。强化激励保障。发挥一线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第一书记”履职情况纳入干部选拔考察内容,对表现突出的80名小区“第一书记”优先晋级或提拔使用,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树立用人正面导向。
三、成效
(一)明确职能定位,解决权责不清之难。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居委会主任忙于中心工作和居民事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难以顾及每个小区党支部,有的小区党支部的工作难免因循守旧、因陋就简。选派小区“第一书记”,明确小区“第一书记”是小区“大家长”的角色定位,要求他们与街道、社区共担所在小区管理服务责任,明确了指导建强小区党组织,密切党群关系,发展壮大小区自治队伍等职责,通过工作提醒问答等形式,全程跟踪指导,使每个“第一书记”都知道为什么来,干什么,怎么做,让党的工作延伸覆盖到基层各领域、全过程。
(二)织密组织体系,解决服务群众之难。过去一些小区等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定位低、功能弱、作用小的状况,工作中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涵把握不够,基层党组织兜底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小区党支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居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实际需要。小区“第一书记”工作机制补充和完善小区网格组织体系,即“第一书记”、街道包片干部、街道主官、组织部门“四级联帮”,还充分发挥了科级干部熟悉区情、经验丰富、汇聚资源、协调上下的作用,让机关干部直面群众诉求,高效联动职能部门,管好“家长里短”,兜住“大情小事”,搭建起党群干群桥梁纽带,将服务有效覆盖到每个小区网格。
(三)强化引领作用,解决资源调度之难。小区“第一书记”到位后,充分发挥所在单位的部门资源集聚优势,搜集整理小区附近医疗、教育、养老、修缮、家政等服务性互助资源和公益活动场所等硬件资源以及资金捐助渠道,指导和协助小区党支部双向建立资源与需求匹配项目,通过开展“第一书记领办‘四微项目’”等活动,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以来,小区“第一书记”已累计收集群众关切问题1012个,立项四微项目538个,已推动解决电梯加装、消防安全、小区绿化、卫生清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37个,树立为民实干形象。
四、探讨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在于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把“治理与服务”作为聚民心、赢民心、稳民心、润民心、暖民心的努力方向。选派科级干部下沉小区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做法,让干部走出机关,走入基层,聚民心、接地气,解决了社区协调能力不足、群众诉求渠道不畅、有效资源松散、矛盾层层上递、问题解决缓慢的难点,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给新形势下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只有加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才有力度。党的各项工作能够开展得好,正是源于党群之间牢固的感情基础。党组织在小区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度低,两者结合不够紧密,往往导致党建工作处处发不上劲、使不上力。“第一书记”工作机制,正是着眼于加强小区党组织建设,将党建工作作为加强小区治理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小区党支部政治功能发挥不明显、小区带头人队伍整体力量较为薄弱等难点痛点,真正让小区党组织和党员真正说得上话、喊得拢人、办得事成,实现小区治理有力有方、纲举目张。
(二)只有紧扣群众需求,小区治理才有温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坚持党建带群建,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小区治理中,如果党组织做的事与群众需求不一致,那么在群众眼中就是无用功,做得越多,效果越差。“第一书记”工作机制,让机关干部真正走进群众当中,直面小区居民的家长里短,把老百姓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来干,让小区治理更加契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群众美好的追求,从而让小区治理更加有人情味、更加有获得感、更加有满意度。
(三)只有发动群众参与,小区治理才有深度。群众是小区的主人,是小区治理的主角,小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支持不支持。要激发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参与,最大程度地激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凝聚起小区治理的最大力量,推动小区治理更加精细精准,更具现代化。“第一书记”工作机制,注重的是帮助小区梳理管理机制,选强配齐小区党支部班子、业委会主任等带头人,让“小区的事情小区商量办”成为最大共识,真正让小区在共建共治中更加和谐、更加有序,推动实现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