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世人尊为“范文正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一生心系苍生、大爱无疆,以仁者之心善行天下。
范仲淹少年时学习非常勤奋,他昼夜不停地刻苦读书,疲乏的时候就用冷水浇脸保持清醒。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他的生活异常拮据,以至于“划粥断齑”,也就是每天煮一锅粥,等粥放凉坨到了一起,把粥划为四块,再采点野菜弄碎,撒上点盐和醋,早晚各吃两块粥配点野菜。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范仲淹懂得了民间疾苦,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踏上仕途。他宦海沉浮近40年,为官处事只有一个原则:一切从是否利国利民出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而多次被贬官,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官在外时所写。1043年,在镇守边关4年、抵抗西夏之侵扰后,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受宋仁宗之命,他与富弼一起主持改革,这就是北宋初年的“庆历新政”。范仲淹日夜谋虑国家富强,考核官吏、删繁就简,北宋欣欣向荣。然而因为新政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遭到了强烈反对。新政仅实施一年多,皇帝即下诏废除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又一路被贬官。在经历人生这样的大起大落时,他依然不改初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他看淡功名的豁达心态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良相与良医都是济世救人的。他一生急危救困,善举无数。担任府学教授时,他经常用自己的薪俸救济家境贫寒的四方学子。在故乡苏州任知州时,范仲淹买下一块地准备建宅养老,当听说这是风水宝地时,他就改变了主意,在那块地上建了一所府学。他说:“我在这里安家,只我一家可以得富贵。建成学堂,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学子,都可以受到好风水的荫庇。”府学建成后,他又请了一些著名学者来讲学,影响遍及全国。有一年在商丘,他命次子范纯仁去苏州运五百斛麦子回来。纯仁当时还很年轻,船过丹阳,他偶遇父亲的老友石延年,得知石延年家中连丧三人,因无钱回乡安葬而滞留丹阳已经两个月,他就把麦子和船送给石延年。纯仁回家后向父亲汇报了石延年落难的事,范仲淹立刻说:“为什么不把麦子和船送给他?”得知儿子这样做了之后,他连连称好。
范仲淹父亲早逝,范氏一族并没有给予他们母子很好的照顾,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无着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导致范母死后不能葬入范家祖坟。但是范仲淹做官后并没有记恨族人,反而常常照顾族里的穷人。到老年时,他又创造性地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拿出全部的积蓄,在苏州附近购置1000余亩田产兴建“义庄”。有别于单纯用钱资助穷人,范氏义庄内有义田、义宅、义学,用义田的收入来维持义宅和义学。范仲淹还亲自定下了《义田规矩》,规定了义庄的经营方式和扶助标准,保证贫穷的族人能得温饱、受教育和完成婚丧嫁娶等事,并且规定乡里外姓贫苦人也能得到救济,宋人钱公辅曾作《义田记》记载此事。
与对百姓的“泛爱众”相比的,是范仲淹对自己和家人的“吝啬”。很多年轻时经历过贫困的人,一旦发达后就容易骄奢淫逸,对子女更是娇宠无度,甚至为了子女贪污受贿。范仲淹则不然,他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并且要求子女们都要勤学、勤俭。他家中生活仅足温饱,除了有宾客来访,从来没有过两种以上肉食,四个儿子只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要轮换着穿才能出门会客。家中聚会,儿子们都是一身布衫,两袖诗书。次子范纯仁结婚时,因为妻子也是贵胄之女,所以希望把婚事办得体面一些,范仲淹丝毫不讲情面,要求一切从俭。新娘家自备绫罗绸缎做嫁妆,被范仲淹听说了,教训纯仁说:“我家一向清俭,儿媳不能用罗绮坏了家规。如果把绫罗带进家门,我就当众把它烧掉。”儿媳知道后,不得不很简朴地举办了婚礼。
范仲淹63岁病死在改官途中,他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物质遗产,家里穷到买不起入殓的新衣,没有钱为他安葬,还要靠朋友的资助,他才得以入土为安。可是他的精神遗产却非常丰富,他的政绩、军功、文学造诣和大爱善行代代相传、光照千秋,比起一切物质遗产,这才是后代永恒的财富。他的后代子孙也继承了他的仁德高义,世代经营义庄,范氏义庄维持达900年之久,由宋代1000多亩到清朝宣统年间增加到5300亩,恩泽惠及一方。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范仲淹虽然没有购置好风水的宅子,但他的四个儿子,除长子纯祐年轻时与他镇守边关患上心疾在家养病外,其他三子纯仁、纯礼、纯粹都位列公卿。范纯仁曾两度拜相,为人忠恕仁爱,与父亲一样,他把薪俸的大半用于义庄。亲族中有人向他请教君子之道的,纯仁说:“只有节俭可以辅助廉德,惟有忠恕可以成就品行。”范仲淹与他儿子们的事迹足以证明了那句话:“善人居福地”,真正的好风水在于人们善良的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仲淹学识渊博、品行高洁、文采风流,门下弟子无数,在他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下,当时士大夫开始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道德节操。在范仲淹建苏州府学后,宋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宫,宋代教育由此兴盛,为北宋初期的政治清明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范仲淹所建范氏义庄开民间慈善互助之先河,在他的首倡带动下,自宋代开始,公私效仿者众多,义庄和其他慈善机构不断涌现,并且这种慈善事业逐渐发展壮大,至清代乾隆年间,仅姑苏一地“义庄”就多达六十多家。范仲淹只活了60多岁,可他的慈善义举一直延续至今,后代受益者不计其数。
范仲淹用一生的善行诠释了《礼记·礼运》里的那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无论高居庙堂还是僻处江湖,他都能为国尽忠,为民尽力。《宋史》评价范仲淹:“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南宋朱熹盛赞他:“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此言不谬!